有“物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作為決定建築壽命的因素,據說“社會因素”具有“經濟因素”和“功能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建築結構的劣化和附件的劣化,以及自東日本大地震以來密切關註的“抗震性”。特別是,根據今年3月8日國務會議的決定,對於引進新抗震標準的1981年 (1981年) 以前的建築物,“對不特定多數人使用的大規模建築物進行抗震診斷”將成為義務化。根據抗震診斷結果,不符合標準的建築物將在未來進行“翻新”或“重建”。此外,隨著結構的惡化,在昭和30年代和40年代的高增長期制造的隧道,高速公路和橋梁的惡化也被認為是一個問題,盡管它是土木工程領域。
此外,由於“社會因素”中的“功能因素”,建築也有許多價值損失。隨著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急劇變化,對建築空間的要求也變得多樣化和高度化,傳統的建築框架已無法滿足需求。電氣設備、機械設備也難以滿足復雜、多樣化的需求。
從全球環境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建築物的長壽命通常與減少溫室氣體 (CO2) 有關。從建築物的生命周期來看,建築物的壽命約為50年,根據應用,建築過程中產生的CO2量約為拆除前產生的CO2量的1/5至1/3。據說,你可以看到建築過程中產生的CO2量有多大。從運營階段來看,最近節能技術創新取得了顯著進展。作為“骨架”的外牆正在改進開口周圍的太陽輻射抑制技術,例如在開口處採用LOW-E玻璃,安裝雙皮/屋檐,以及外牆的高隔熱,由於設備的性能和效率的提高以及LED照明設備的普及,新建築的環境性能顯著提高,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這些技術不僅用於新建建築物,還用於現有建築物的更新。在長壽命建築中,這個“填充”部分將更新 (更新),但由於預計未來技術創新,建築物的環境性能將隨著更新而提高。建築設計者在衹力於提高新建時建築物的環境性能的同時,必須以進一步提高環境性能為目標不斷鉆研。此外,有必要考慮未來更新的設計。比如,盡量減少伴隨更新而來的“帶路施工”,確保搬入、更換設備的空間等。由於這些也會影響建設成本和有效率,因此獲得訂貨人的充分理解是很自然的。建築設計者在建築物的設計中,在進行空間設計的同時,經常一邊考慮建築物整體的設計品質、性能一邊進行設計,其中要求進一步提高對環境品質的意識。從建築物完工開始,它將以設計時設定的性能和質量開始運行。設計者必須理解其設定的環境質量是決定建築物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東日本大地震以來,節能意識不斷提高,公眾對環境的理解也在不斷發展。我們必須始終關註國際環境的變化。去年12月,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1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 (COP18) 上,與工業革命前相比,到2020年全球氣溫上升2°C人們認識到,實際需要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參與國家的減排目標值之間的差異正在擴大,有必要找到彌補差異的補救措施。長壽命建築是減少它的解決方案之一,我希望理解它的必要性。
Profile
前株式會社三菱地所設計代表董事、副社長兼執行役員
東條隆郎
東洋
Update : 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