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宮和東京站之間,有一條與沿著內堀延伸的日比穀通東側平行的街道。通晴海大道到永代大道,不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都很熱鬧的是“丸之內仲大道”。那些了解前丸之內的人會對過去幾年由於維修改造而導衹的中間街道的巨大變化感到驚訝。這種變化始於2002年新丸之內大樓的完工,但在重建計劃開始時,丸之內是一個商人來來往往的城市。特別是下午3時以後,入駐大廈1樓的金融機關和證券公司的店鋪都關閉了窗口,仲街變成了拉上卷簾門的街道。而且,到了休息日,街上幾乎沒有行人,非常安靜。如今,這條仲街已成為一條充滿魅力的街道,不僅有商務人士,還有外國遊客,父母和孩子,男女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會來這裡。
現在的仲大街寬21米,兩側的大樓高31米,檐線整齊,地面是色調沉穩的斑巖在人行道和車道上都鋪滿有節奏的圖案。行道樹是以櫸樹為首,種植了連香樹、美國風、狹葉樹等落葉樹,放置在道路和人行道之間的花架和掛花、長椅展現出悠閒的氛圍。此外,這些綠色與建築物一樓的國內外品牌商店的華麗櫥窗一起演繹出不同的季節,讓來往的人們大飽眼福。特別是在初春,在和煦的陽光下,從被新綠包圍的街道上飄落下來的陽光非常柔和,與色彩鮮艷的商品陳列的櫥窗,以及清爽的微風相輝映,讓人感受到春天的到來。
Yoshinobu Ashihara先生說,在“外部空間設計”和“城市景觀美學”一書中,可以識別人臉的距離是70英尺到80英尺,街道寬度和建築物高度之間的良好關係可以用H/D≈1.5表示。此外,伯納德·魯德夫斯基 (Bernard Rudosky) 對街道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次富有啟發性的討論,在他的傑作“為人類的街道 (Street for People) ”中,街道不僅僅是一條道路,而是為了行人。街道不是一個區域,而是一個體積,街道是那裡排列的建築物的伴侶。街道是母體。它是城市的房間,豐富的土壤,也是養育的地方。根據這些指標,Marunouchi Naka Street的寬度僅為70英尺,寬度約為21米,並且可以大衹識別在相反人行道上行走的人的面部和商店的外觀。另外,面向仲通部分的大樓的檐高為31m,因此也符合H/D≒1.5。另外,仲通擔負著“以人為中心的街道”的作用,對於在此地活動的人們來說,與沿街的建築物融為一體,成為丸之內給人以“舒適”“安心感”的“起居室般的空間”。不言而喻,這不僅取決於城市規劃和建築的結果,還取決於規劃和城市管理的力量。
翻開丸之內仲大街的歷史,在開始使用這個稱呼的大正7 (1918) 年左右,寬度為7間(約12.m),面向仲大街的“仲九號館”這座大樓名稱的前面帶“仲”字的3層建築的磚瓦結構的事務所鱗次櫛比。由於東京站 (1914年) 的開放,當時丸之內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商業中心,建造了30座建築物。戰後,由於1955年至40年日本的高增長導衹辦公需求急劇增加,並且為了應對機動化,當丸之內重建為屋檐高31米的鋼筋混凝土建造的辦公建築群時,寬度擴大到21米。
回顧這一點,很容易想象隨著幾十年的過去,將以這種方式添加新的功能和用途。期待今後街道的進一步成熟和丸之內仲大街的變化。
Profile
前株式會社三菱地所設計代表董事、副社長兼執行役員
東條隆郎
東洋
Update : 20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