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0.04.01

系列|製造視角 36期

將抗震設計的力量推向海外

深澤義和

連載|產品制造視點TOP

日本優秀的建築技術中有抗震技術。說到什麽是優越的,它是通過縮小智慧來建造的,以全面實現應有的抗震性。我們調查了每個地區過去的地震,調查了地面的性質,並決定了地震的強度。目前,它由“建築標準法”授權,對於地震烈度為6或更強的最大地震沒有衹命的破壞,並且對於地震烈度為5的可能性很高的地震,盡可能地消除損害它被設置為。由於這是一種將過去的地震經驗演繹到未來的方法,因此根據地區的不同,假設的地震強度會有所不同。雖說日本是地震多國,但也有沒有發生過大地震的地區,因此不必考慮地震力,但作為最低限度,要求能夠承受標準70%以上的地震強度。由此可見,地震對策是日本建設技術的基礎和流派。

 

海外怎麽樣?有些國家和地區沒有地震。但真的沒有嗎?此外,似乎有許多國家規定了抗震標準,但在標準中使用了什麽樣的智慧?

 

考慮到這一點,日本人在海外進行結構設計時,即使在據說沒有地震的地區,難道不應該在日本採取最低限度的地震對策嗎?同時,它還可以確保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結構的完整性。該地區傳統的結構結構可能隱含著最低限度的必要抗震性。另一方面,據說沒有地震,如果你因為滿足法律而忽視日本的風格,日本建造的建築可能會因此而變弱。

 

在明顯需要地震對策的地區建設的情況下,考慮另一種方法而不是採用傳統的抗震技術來簡單地確保強度,因為日本的抗震技術非常出色可能會更好。日本雖然抗震技術先進,但也有拘泥於過去發展的一面。可能更容易理解日本目前正在推廣的隔震和防震,或者使用最近開發的新鋼材的地震烈度7彈性結構係統等新機制。

 

那麽,日本建築技術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實際實現抗震性的施工精度和質量。從四川大地震和海地的受損建築物可以看出,在國外,混凝土都是鵝卵石,沒有鋼筋,或者沒有牢固地配筋。如果存在這樣的缺陷,則無法確保結構作為實體的穩健性。在日本,確保強度的基礎滲透到整個設計和施工中,並在此基礎上推進抗震設計。

 

日本的建設技術很優秀。它不僅要保護桌面分析和法律法規,還要利用智慧使實體健康,增強結構存在的重要性。讓我們意識到這一點,讓我們自信地走向海外。

Profile

深澤義和

Fukasawa Yoshikazu

前株式會社三菱地所設計代表董事兼高級執行董事

Update : 2010.04.01

Tags

PAGE TOP